曾经“红极一时”三元锂电池,为什么只剩“18.5%的装车量”了?

如果你“很早以前”就关注过新能源车,那一定听说过“三元锂电池”有多火:

什么“能量密度高”、“跑得远”、“高端车型专属”——

那段时间里,谁用三元锂,谁就能把车卖得贵点、说得硬气。

可让人没想到的是,2025年上半年,三元锂电池的装车量,居然只占18.5%,同比还下降了近11%。

更夸张的是,不少新车连看都不看它一眼,转头就用上了“磷酸铁锂”,甚至钠离子都开始抢戏了。

这就奇怪了:

明明三元锂“技术先进”、“跑得远”,为啥现在却像被市场“集体放弃”一样?到底出了什么问题?

说到这件事,相信不少人会认为:

“还不是因为铁锂电池更便宜,所以车企就开始用它了。”

毕竟,现在整个市场都在打价格战:

从特斯拉Model 3(图片|配置|询价)带头降价,到小鹏、理想、问界、零跑……个个都卷疯了;

某种情况下,恨不得“一块钱都要掰成两半花”。

在这样的背景下,磷酸铁锂凭借“成本优势”被大量采用,也就顺理成章了。

不完全否定这点,因为从成本对比上来看,铁锂电池的确便宜很多。

以最新的市场价来看:

磷酸铁锂的电芯单价大约在0.26~0.3元/Wh,而三元锂普遍在0.4元以上,部分高镍体系甚至接近1.2元。

别小看这几毛钱差距,对于一辆电池包容量在90度电左右的车型来说,整包成本就能差出4000-5000。

这在20万元以下的车上,几乎就是“生死线”。

所以回过头看,的确是很多车企“不是不想用三元锂”,而是压根“用不起”。

但这就是全部的事实吗?其实并没这么简单。

真正的原因其实在于——铁锂电池,早就不是当年的“低端货”了。

说白了,很多人脑子里对它的印象还停留在几年前那套:

“冬季衰减严重”、“能量密度不够”、“SOC管理不准”……

但这些问题,如今早就一一被解决了。

就拿宁德时代来说,今年4月发布的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,又一次刷新了铁锂的“上限”:

据官方介绍,这款电池支持800km续航,峰值充电功率超过1.3兆瓦,最快能做到“充电5分钟,续航520km”;

更夸张的是,即便在零下10℃的低温环境下,也能在15分钟内从5%冲到80%。

这已经不是“弥补短板”,而是真正意义上的“超越”。

而且,不止宁德时代一家,中创新航、亿纬锂能、欣旺达等主流电池厂也在集体发力,推出了越来越多高性能铁锂方案。

当“曾经的短板”变成了“现在的优势”,行业自然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倾斜。

所以你看到的,不是什么情绪化的弃三元、捧铁锂,而是一次由技术演化推动的集体转向。

此外,相比三元锂,铁锂电池还有两个隐藏优势——更安全、更耐用。

别小看这两点,在当下这个“车越来越像电子产品”的时代,“稳定”和“长寿命”才是让车企放心、用户安心的根本。

先说安全性。

三元锂本身能量密度高,活性也更强,一旦遇到针刺、碰撞或热失控,起火的概率远高于铁锂。

而磷酸铁锂的热稳定性则强得多——

哪怕电池被穿透、短路,往往也只是鼓包或冒烟,很少直接起火。

这也是为什么,像公共用车、网约车、出租车、运营物流这些对“安全容错率”要求极高的场景,几乎都是铁锂。

再看寿命。

铁锂电池理论循环寿命能做到3000——5000次,是三元锂的2-3倍。

这意味着,对于用户来说,“5年后还能跑多远”、“换电池值不值”这种焦虑,基本可以打个折扣。

而对于车企来说,这种“耐用稳定不惹事”的特性也很关键:

因为不容易出问题=售后压力小;寿命长=二手车保值率更高=用户更愿意买。

就这么多优势,你说你是车企,你会怎么选呢?

说白了就是:

我们以为铁锂电池的崛起,是靠“价格取胜”。

但事实上,根本没这么简单。

它之所以能崛起,是因为从安全性、稳定性、全生命周期价值等多个维度,慢慢把三元锂逼到死角。

自然而然的,三元锂就只剩下“18.5%的装车量”了,不是吗?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