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失去理智。”2025年7月,大众汽车集团(中国)CEO贝瑞德面对德国《商报》的采访,以近乎冷酷的坦诚撕开了中国电动车市场的繁荣表象。他的论断直指核心:130余个品牌在价格战的泥潭中厮杀,超45%的渗透率背后是多数企业难以盈利的残酷现实。
与此同时,大众集团全球CEO奥博穆却对中国头号对手比亚迪展现出罕见的敬意:“比亚迪的存在如同一面镜子、一股强风,迫使我们做得更好。”
两位掌舵者的言论看似矛盾,实则勾勒出大众在电动化狂潮中的双重战略:以贝瑞德的“理性守卫”稳住基本盘,以奥博穆的“开放竞合”开辟新赛道。

一、贝瑞德的“危言”:非理性竞争的三大病灶
1. 价格绞肉机与盈利困局
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560万辆,但除比亚迪、特斯拉外,蔚小理等头部新势力仍深陷亏损。贝瑞德尖锐指出:“单纯依靠降价推动销售,最终将损害品牌价值。”当消费者将低价与低质挂钩,品牌溢价能力崩塌;当企业因资金短缺无力投入新技术,行业创新引擎必然熄火。
2. 130个品牌的生存悖论
全球没有任何市场如中国般聚集超130个电动车品牌。这种过度饱和催生了两种畸形生态:
- 技术同质化:除头部企业外,多数品牌陷入“冰箱彩电大沙发”的内饰军备竞赛,核心三电与智驾技术突破乏力;
- 资源碎片化:供应链重复建设导致电池产能利用率不足60%,2024年已有17家动力电池企业破产。
3. 监管介入的滞后性
尽管中国政府近期出台供应商付款周期新规以遏制“拖欠链”,但贝瑞德预判:“短期内不会看到市场整合与价格回升。” 政策干预难以根治产能过剩的结构性矛盾,市场出清仍需时间。
二、大众的“反常识”战略:拒绝陪跑的三大棋步
当对手深陷价格战,大众选择了一条以守为攻的路径:
战略维度核心举措目标价值技术本土化CMP/CSP平台开发、CEA电子架构成本降4000元/车,研发周期缩40%合作新模式小鹏技术联姻(非竞争条款)规避内耗,互补短板全球角色重塑中国→亚洲出口枢纽,经验反哺欧洲研发产能利用率回升,欧洲开发周期缩短
1. 用燃油利润浇灌电动根基,而非价格战
2024年大众在华合资企业盈利44亿欧元,但未将其投入销售补贴,而是注入三大核心:
- 合肥研发中心(25亿欧元)打造“东方狼堡”,审批层级从7级压至3级,中国工程师占比90%;
- CEA电子架构:与小鹏联合开发,控制单元减30%、线束缩50%,为L3级智驾铺路;
- 磷酸铁锂降本:升级版MEB平台车型年底搭载,直面比亚迪刀片电池成本优势。
2. 与小鹏的“非竞争性联姻”:长板互换的艺术
贝瑞德定调双方合作本质:“绝非传统市场换技术,而是长板换长板。”
- 技术层面:小鹏贡献图灵芯片(算力750TOPS)与EEA架构理念,大众输出质量管理体系;
- 产品层面:联合开发两款专属车型,明确定位“不与小鹏现款竞争”,规避内部消耗;
- 生态层面:中国团队主导CEA架构1000万行代码开发,德方仅注入安全标准。
3. 将中国战场经验转化为全球武器
- 效率反哺:中国新车开发周期从48个月压缩至24-30个月,推动欧洲研发周期缩短至36个月;
- 产能重构:宜兴基地承接帕萨特电动化生产,中国工厂定位亚洲/中东出口枢纽,目标消化400万产能;
- 技术区域化:CEA架构同步搭载燃油车,用传统基盘摊薄智能转型成本。
三、奥博穆的竞争哲学:对手是超越自我的镜子
当被问及“最无法容忍什么”,奥博穆的回答直指企业痼疾:“无知、自私和懒惰。”这种危机感推动他对中国对手的重新定位:
- 比亚迪的“镜子效应”:宋PLUS DM-i终结途观销冠地位,汉EV在欧洲溢价挑战ID系列,倒逼大众重新审视混动技术与高端电动定位;
- 良性竞争的终极受益者:“消费者将获得更先进的产品”,正如大众从中国学到的用户需求响应速度——合肥团队每月分析10万条反馈,开发露营模式、手游投屏等本土功能。
四、风暴中的方舟:转型阵痛与未竟之战
尽管战略清晰,大众仍面临三重挑战:
- 文化融合暗礁:德国严谨流程与中国敏捷开发的冲突已在CEA联合调试中显现;
- 价格鸿沟难题:40万级ID.7直面25万级小米SU7、19万级乐道L90,品牌溢价正被性价比瓦解;
- 技术路线博弈:当小鹏重心转向飞行汽车,能否持续聚焦汽车电子架构合作?
贝瑞德将2025年定义为“过渡年”,真正的火力检验要待2026-2027年——30款电动车型、CMP/CSP平台、第二代CEA架构的集中落地。
结语:理性主义的豪赌
当价格战烟尘遮蔽天际时,有人低头抢食残羹,有人抬头建造方舟。
贝瑞德的“危言”并非唱衰中国市场,而是对非理性繁荣的预警;奥博穆的“敬敌”亦非谦卑示弱,而是对产业规律的敬畏。大众的悖论在于:它既要借助中国市场的残酷竞争淬炼技术利刃,又需规避价格绞杀保存转型元气。
这场豪赌的胜负手,或许藏在贝瑞德的一句断言中:“转型从来不是躲避风暴,而是在风暴中建造一艘驶向新大陆的方舟。”当2027年搭载L3级智驾的CSP平台车型驶出合肥工厂,当东盟市场消费者开着“德国品质+中国智能”的大众电车——这艘方舟能否穿越狂澜,答案才真正揭晓。
中国车市的终局启示录: 没有企业能靠价格战赢得未来,但拒绝价格战的企业必须用技术革命证明自己的价值。